Hi,下午好!
今天是
园区资讯
打造软件产业标杆的“雨花辩证法”
发布时间:2025-02-11

透过“新春第一会”,一座城区的发展趋势与路径清晰可见。

2月6日,雨花台区发展大会召开。这是雨花台区连续第三年以“发展”二字命名“新春第一会”。会上提出,以打造软件产业标杆的生动实践,书写雨花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答卷。

2025年“全面创新、全域高新”攻坚目标同步发布。雨花台区将重点围绕软件谷重大产业(数字经济)项目、新滨江智造产业集群项目等发力,打造一批总部和科研园区,以数实融合实现高质扩张,为南京突破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提供硬核支撑。

在这场主题明确、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会议上,雨花礼遇企业家细节感拉满。邀请前排就座,为其表彰颁奖,还有5家企业作交流发言。而此前一天,全市“新春第一会”同样聚焦营商环境,将目光投向企业和企业家。

“雨花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参与。高质量发展的雨花,也必将为企业带来新的广阔空间、新的无限商机。”雨花台区委主要负责人说,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主动服务”,在企业有需要时“挺身而出”,在企业不需要时“隐身幕后”,共赴“最年轻、最创新”的新雨花。

当奋进的鼓点擂响,这座城区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中渗入更多辩证思考:在谋与干中打造软件产业地标,在数与实中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呼与应中陪伴企业成长壮大。

谋与干

发现电流过高,自动开柜拉闸,自行判断解决。今年1月,雨花台区企业天创电子发布全球首款防爆人形机器人“天魁1号”。其单臂末端负载可达15公斤,手臂垂直伸展有3米高,能在高温、高湿、强磁、多尘、易燃易爆等极端条件下完成复杂作业。

共同站上时代的风口。引力一号遥一商业运载火箭把搭载的3颗卫星顺利送入轨道,使用的正是翼辉信息的国产实时操作系统;浩鲸科技的“数字出海”方案,将共建“一带一路”的商路铺向云端。在这里,“软”不是虚无的代码,而是“硬”实力的彰显。

作为首座“中国软件名城”,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入选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将是南京市首个突破万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而雨花台区拥有4400多家涉软企业、全市近40%的软件业务产值,是南京软件版图上的重要拼图。

过去一年,全区新增软件企业350家,独角兽、瞪羚企业达63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近2400家,数量均为主城第一。与此同时,宝马诚迈全线满产,浩鲸科技总部竣工投产,亿维特原型机首飞试产,高质量新增长点快速形成。

一路高歌猛进,雨花软件业务收入即将突破3000亿元关口。焦虑与紧迫如影随形:当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如何保持增量和增速?对头部企业的依赖程度较高,如何实现突破和突围?打造软件产业标杆,成为破题的关键所在。

产业集群软硬结合是一大发力点。雨花台区努力推动通信软件、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安全等地标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甚至顶端迈进,再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总部企业,带动上中下游企业共同成长,力争打造6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

高质量项目、高科技企业仍然是源头活水。与其他中心城区相比,“新滨江”片区现有低效产业用地约3.86平方公里,规划新增产业用地约3.5平方公里,梅钢转型后还将腾出约1.5平方公里创新产业社区,珍稀的土地是雨花最具吸引力的招商资源。各条线、板块深入开展“一把手招商”“以商招商”“嵌入式招商”,既要招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也要引赛道新、成长性好的中心项目和种子项目。

中电光谷远道而来。拟在“新滨江”片区打造“南京OVU雨花智谷”,计划一季度开工,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不少于10亿元。今年,雨花台区共有26个项目被列入市重大,一季度新开工6个。

数与实

雨花台区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提出,“构建更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打造新质生产力集聚区。”

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低空经济是雨花努力探索的“未来”。作为江苏1650商业航天(卫星)产业链重点企业,航天宏图研发的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实现了“天空地”遥感大数据管理、分析与应用一体化,成为科创板遥感应用第一股。“它能追踪风霜雨雪,也能观测森林大火,在云计算加持下,数据处理速度提升10倍以上。”企业总经理夏丽华说,每个人注册账号后都能自由访问、处理数据,“高大上”的遥感正走进大众生活。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从“十四五”之初提出的“全面创新、全域高新”的发展定位,到初步形成的“数实融合、双轮驱动”的产业格局,都契合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

以工业软件为代表的新业态,成为另一“试炼场”。国睿信维董事长胡长明为之骄傲,因为企业创新研发的“REACH睿知”,已悄然托起C919大飞机的翅膀。

自成立之日起,国睿信维自带自主工业软件的“基因”。企业基于REACH.Foundation基础技术平台,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研发了覆盖智能研发、智能管理、智能生产、智能保障、知识工程等环节的20余款自主工业软件,助力装备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设备、轨道交通等10多个重点领域。去年一年,雨花台区工业软件营收突破100亿元。

新型工业则被看作是增量担当。几年前,雨花台区就提出“让制造业回主城,让先进制造业进园上楼”,如今每个板块都有自己的都市产业社区。南京3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雨花轨道交通、智能特种机器人产业双双在列。去年7月,中国宝武南京总部项目揭牌,共建梅山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区。

支撑产业“质”变,雨花台区一路向“新”。深入实施新一轮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动智能装备和软件更新替代,以场景化方式推进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树立一批转型示范标杆,推动重点行业、头部企业创建“灯塔工厂”。

“全域高新”的愿景凝聚着各方的意志和力量。软件谷将攻坚一批总部和科研园区,“数字城”核心区拟建成雨花新中心,雨花街道计划打造枢纽产业园区和总部经济楼宇……雨花台区响亮提出,力争“十五五”实现软硬产业“双千亿”。

呼与应

“企业感受”成为新春热词。从市到区,一以贯之。

3年前的雨花发展大会,企业在线观看。去年,40名企业家受邀到场参与。今年,这一人数增至百人,并于前排就座。

尊重和重视,不止在会场内。雨花台区先后3次对高质量人口人才计划进行阐释、部署,概括起来“四句话”——愿意生、引得进、留得住、过得好。从“花为媒”到“想就业到雨花”,再到省妇幼保健院总部主体封顶、“五大名校”全部落户、万象天地火爆开业……截至去年底,涉软从业人员超过36万人,他们平均年龄全市最低、平均学历全市最高,成为雨花叫响“最创新”的底气所在。

与此同时,每一项新政策、新举措,都精准指向服务创新、鼓励创业。企业缺空间,创新“园中园”模式,以低效用地的“退”换高端产业的“进”。企业缺资金,科创金融改革全市先行,与省市联合设立专项母基金,撬动更多资本投硬科技。企业缺技术,打造重点实验室等攻关平台,推进原创性、前沿性技术研发,推动更多成果从校区走向园区。去年,全区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

中科创达智能汽车产业园的投用,比企业原定计划早不少。“施工过程中面临地铁运营保障、古墓文勘、高压铁塔保护等一系列挑战,在区、谷协调下,整体验收工作耗时最终压缩50%。”总经理黄飞说,希望带动产业链生态伙伴入驻,共同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做强。

回望“天魁1号”的诞生,企业董事长刘爽直言“殊为不易”。由于该机器人面向工业现场,需要经过更多泛化能力训练,团队为此耗时近4个月。他在发言中提到,建议雨花建设特种机器人具身智能训练场或创新中心,降低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门槛。

“杭州‘六小龙’的集中涌现,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地良好的创新氛围、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雨花台区委主要负责人说,抓产业不同于抓一般工作,综合性的专业能力同样不可或缺。各板块、相关部门都必须熟悉产业、金融、科技、企业经营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我们梳理了一稿《当前主要投资政策工具研究与使用建议》,后续还将健全免申直享机制,简明、高效、如实地执行兑现,真正把‘政策利好’转化为‘真金白银’。”雨花台区发改委相关人士承诺。

在雨花,变化的,是对作风建设和营商环境的不断探索;不变的,是产业发展的坚定初心。


来源:新华日报


透过“新春第一会”,一座城区的发展趋势与路径清晰可见。

2月6日,雨花台区发展大会召开。这是雨花台区连续第三年以“发展”二字命名“新春第一会”。会上提出,以打造软件产业标杆的生动实践,书写雨花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答卷。

2025年“全面创新、全域高新”攻坚目标同步发布。雨花台区将重点围绕软件谷重大产业(数字经济)项目、新滨江智造产业集群项目等发力,打造一批总部和科研园区,以数实融合实现高质扩张,为南京突破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提供硬核支撑。

在这场主题明确、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会议上,雨花礼遇企业家细节感拉满。邀请前排就座,为其表彰颁奖,还有5家企业作交流发言。而此前一天,全市“新春第一会”同样聚焦营商环境,将目光投向企业和企业家。

“雨花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参与。高质量发展的雨花,也必将为企业带来新的广阔空间、新的无限商机。”雨花台区委主要负责人说,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主动服务”,在企业有需要时“挺身而出”,在企业不需要时“隐身幕后”,共赴“最年轻、最创新”的新雨花。

当奋进的鼓点擂响,这座城区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中渗入更多辩证思考:在谋与干中打造软件产业地标,在数与实中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呼与应中陪伴企业成长壮大。

谋与干

发现电流过高,自动开柜拉闸,自行判断解决。今年1月,雨花台区企业天创电子发布全球首款防爆人形机器人“天魁1号”。其单臂末端负载可达15公斤,手臂垂直伸展有3米高,能在高温、高湿、强磁、多尘、易燃易爆等极端条件下完成复杂作业。

共同站上时代的风口。引力一号遥一商业运载火箭把搭载的3颗卫星顺利送入轨道,使用的正是翼辉信息的国产实时操作系统;浩鲸科技的“数字出海”方案,将共建“一带一路”的商路铺向云端。在这里,“软”不是虚无的代码,而是“硬”实力的彰显。

作为首座“中国软件名城”,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入选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将是南京市首个突破万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而雨花台区拥有4400多家涉软企业、全市近40%的软件业务产值,是南京软件版图上的重要拼图。

过去一年,全区新增软件企业350家,独角兽、瞪羚企业达63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近2400家,数量均为主城第一。与此同时,宝马诚迈全线满产,浩鲸科技总部竣工投产,亿维特原型机首飞试产,高质量新增长点快速形成。

一路高歌猛进,雨花软件业务收入即将突破3000亿元关口。焦虑与紧迫如影随形:当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如何保持增量和增速?对头部企业的依赖程度较高,如何实现突破和突围?打造软件产业标杆,成为破题的关键所在。

产业集群软硬结合是一大发力点。雨花台区努力推动通信软件、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安全等地标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甚至顶端迈进,再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总部企业,带动上中下游企业共同成长,力争打造6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

高质量项目、高科技企业仍然是源头活水。与其他中心城区相比,“新滨江”片区现有低效产业用地约3.86平方公里,规划新增产业用地约3.5平方公里,梅钢转型后还将腾出约1.5平方公里创新产业社区,珍稀的土地是雨花最具吸引力的招商资源。各条线、板块深入开展“一把手招商”“以商招商”“嵌入式招商”,既要招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也要引赛道新、成长性好的中心项目和种子项目。

中电光谷远道而来。拟在“新滨江”片区打造“南京OVU雨花智谷”,计划一季度开工,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不少于10亿元。今年,雨花台区共有26个项目被列入市重大,一季度新开工6个。

数与实

雨花台区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提出,“构建更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打造新质生产力集聚区。”

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低空经济是雨花努力探索的“未来”。作为江苏1650商业航天(卫星)产业链重点企业,航天宏图研发的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实现了“天空地”遥感大数据管理、分析与应用一体化,成为科创板遥感应用第一股。“它能追踪风霜雨雪,也能观测森林大火,在云计算加持下,数据处理速度提升10倍以上。”企业总经理夏丽华说,每个人注册账号后都能自由访问、处理数据,“高大上”的遥感正走进大众生活。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从“十四五”之初提出的“全面创新、全域高新”的发展定位,到初步形成的“数实融合、双轮驱动”的产业格局,都契合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

以工业软件为代表的新业态,成为另一“试炼场”。国睿信维董事长胡长明为之骄傲,因为企业创新研发的“REACH睿知”,已悄然托起C919大飞机的翅膀。

自成立之日起,国睿信维自带自主工业软件的“基因”。企业基于REACH.Foundation基础技术平台,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研发了覆盖智能研发、智能管理、智能生产、智能保障、知识工程等环节的20余款自主工业软件,助力装备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设备、轨道交通等10多个重点领域。去年一年,雨花台区工业软件营收突破100亿元。

新型工业则被看作是增量担当。几年前,雨花台区就提出“让制造业回主城,让先进制造业进园上楼”,如今每个板块都有自己的都市产业社区。南京3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雨花轨道交通、智能特种机器人产业双双在列。去年7月,中国宝武南京总部项目揭牌,共建梅山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区。

支撑产业“质”变,雨花台区一路向“新”。深入实施新一轮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动智能装备和软件更新替代,以场景化方式推进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树立一批转型示范标杆,推动重点行业、头部企业创建“灯塔工厂”。

“全域高新”的愿景凝聚着各方的意志和力量。软件谷将攻坚一批总部和科研园区,“数字城”核心区拟建成雨花新中心,雨花街道计划打造枢纽产业园区和总部经济楼宇……雨花台区响亮提出,力争“十五五”实现软硬产业“双千亿”。

呼与应

“企业感受”成为新春热词。从市到区,一以贯之。

3年前的雨花发展大会,企业在线观看。去年,40名企业家受邀到场参与。今年,这一人数增至百人,并于前排就座。

尊重和重视,不止在会场内。雨花台区先后3次对高质量人口人才计划进行阐释、部署,概括起来“四句话”——愿意生、引得进、留得住、过得好。从“花为媒”到“想就业到雨花”,再到省妇幼保健院总部主体封顶、“五大名校”全部落户、万象天地火爆开业……截至去年底,涉软从业人员超过36万人,他们平均年龄全市最低、平均学历全市最高,成为雨花叫响“最创新”的底气所在。

与此同时,每一项新政策、新举措,都精准指向服务创新、鼓励创业。企业缺空间,创新“园中园”模式,以低效用地的“退”换高端产业的“进”。企业缺资金,科创金融改革全市先行,与省市联合设立专项母基金,撬动更多资本投硬科技。企业缺技术,打造重点实验室等攻关平台,推进原创性、前沿性技术研发,推动更多成果从校区走向园区。去年,全区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

中科创达智能汽车产业园的投用,比企业原定计划早不少。“施工过程中面临地铁运营保障、古墓文勘、高压铁塔保护等一系列挑战,在区、谷协调下,整体验收工作耗时最终压缩50%。”总经理黄飞说,希望带动产业链生态伙伴入驻,共同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做强。

回望“天魁1号”的诞生,企业董事长刘爽直言“殊为不易”。由于该机器人面向工业现场,需要经过更多泛化能力训练,团队为此耗时近4个月。他在发言中提到,建议雨花建设特种机器人具身智能训练场或创新中心,降低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门槛。

“杭州‘六小龙’的集中涌现,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地良好的创新氛围、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雨花台区委主要负责人说,抓产业不同于抓一般工作,综合性的专业能力同样不可或缺。各板块、相关部门都必须熟悉产业、金融、科技、企业经营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我们梳理了一稿《当前主要投资政策工具研究与使用建议》,后续还将健全免申直享机制,简明、高效、如实地执行兑现,真正把‘政策利好’转化为‘真金白银’。”雨花台区发改委相关人士承诺。

在雨花,变化的,是对作风建设和营商环境的不断探索;不变的,是产业发展的坚定初心。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