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资讯中心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南京这么干!
发布时间:2023-08-09

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达7408亿元,规模位列全省第一。在2022年度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中,我市位居第三……


8月8日上午,在南京市新闻发布厅召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专题二“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第一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专场新闻发布会,由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雨花台区、溧水区、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近年来,我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工作及成效,推进力度持续加大。


市政府出台《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加大产业强市建设推进力度,加快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市委市政府两办印发《关于建立产业强市工作组织体系的实施方案》,成立17个由市级部门牵头的产业工作专班,实施市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建立先进制造业“七个一”工作机制。市产业强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发《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2023年工作要点》,明确年度目标和攻坚方向。我市支持产业、企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在2022年度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中,我市位居第三,已连续4年居全国前列。南京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做法,2022年被国家工信部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产业规模快速提升

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再上一个千亿元新台阶;规上高技术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值4347.3亿元,同比增长10.9%,高于规上工业增速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连续三年高于我市GDP增速,位列全国GDP前十城市第五;工业投资增长11%,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速。今年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增速较去年底提升3.6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2.4%。


优势产业加速发展

2022年我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达7408亿元,同比增长8.8%,规模位列全省第一、全国15个副省级中心城市第三。智能电网产业规模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在国内城市中最为完备,省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及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90%以上。今年上半年,我市“2+6+6”创新型产业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6个未来产业整体增速近30%。获批创建全省唯一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入选国家首批、全省唯一的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重卡换电团标被国家行标吸纳采用。


优质企业不断壮大

成功举办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习近平总书记致重要贺信,是我市近年来承办的规格最高的大会,发布《南京市深化校企协同创新建设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示范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全市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47家,数量均居全省前列。连续3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500家以上,基本实现了3年倍增。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制定出台《南京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2—2024年)》,2022年全市推动实施智改数转项目共计2896个,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均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累计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7家、示范车间133个。2022年,我市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等工作,获国务院表彰激励。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重点建设紫金山实验室、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T3科技平台等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围绕高性能处理器、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每年组织实施一批揭榜攻关项目。实施“宁创”品牌打造行动计划,2022年累计发布应用场景1278个,开放合作需求超过3000个。


下一步,我市要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成效。


加快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一是打造世界级集群。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智能电网)纳入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计划。二是争创省级产业集群。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航空航天产业向集群化发展全面提升,积极争创省级以上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三是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储能与氢能,发布一批重大应用场景,争创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加快打造产业创新高地

一是建设重大产业科技创新载体。支持紫金山实验室组建鹏城实验室南京基地,加强新型显示与视觉感知石城实验室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推进在宁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二是打造产业重大创新平台。深入推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建设,争创国家智能制造先行区、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三是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以“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四是加大应用场景建设力度。举办“宁创”品牌活动10场以上,全年新增评定创新产品超过100项,发布应用场景清单1000个。


加快壮大优质企业雁阵

一是发展壮大一流企业。完善优质企业梯队培育机制,加力培育制造业领航企业,打造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二是推动规企培育质效再提升。全力促进小升规、高升规、项目投产升规,全年净增400家规上工业企业。三是做强专精特新企业。开展专精特新“千校万企”紫金行动,全年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以上。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省市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投资增量和产业增量,年底前推动30个重点项目竣工。二是推进工业“双百工程”重点项目建设。统筹推进270个“双百工程”重点项目,三季度力争实现新开工项目100%开工,全年工业投资增长10%。三是强化招商项目研判。建立科学化、常态化的重大招商项目分析研判工作机制,确保项目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加快推动数实深度融合

一是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计划。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0.5个百分点、保持全省第一。二是纵深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完成12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新增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0家、智能制造示范车间20个。三是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争创省级“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基地、“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新增省级以上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省星级上云企业200家。四是推动“两业”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实施《南京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示范行动实施方案》,培育30家左右“两业”融合发展示范企业和园区。


加快营造一流发展环境

一是组织举办重大品牌展会。高水平举办2023世界智能制造大会、2023中国(南京)软博会、2023中国工业软件供需大会、第二届中国(南京)新赛道大会等产业重大活动,每个产业集群打造一个品牌活动。二是打造“宁工品推”供需对接品牌。深化“宁对接”南京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平台推广运用,组织举办产业链供应链活动,帮助企业抢订单、拓市场、促生产。三是构建高水平产业人才体系。落实《南京市推动高水平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方案》,建立南京产业“重点人才库”“人才需求库”,积极争创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产业人才平台(基地)等。四是强化企业精准服务。常态化开展“服务企业·面对面”,强化“宁企通”惠企综合服务平台应用,畅通政企联系渠道,切实提升服务企业质效。


在发布会召开之前,我们也收到了很多网友关心关注的问题和意见建议。有位网友问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作为雨花台区的主导产业,目前发展成效如何?下一步还有哪些规划?已经帮您提问发布人啦


雨花台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潘勇涛:


◆过往,软件两个字之于雨花是最鲜亮的“名片”

雨花台区是南京创建软件名城的核心区,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江苏唯一的国家新型工业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谈到软件的发展之路,雨花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个起步早,发展体系完备。从1996年起中兴、华为相继入驻,到2011年中国(南京)软件谷挂牌,“十二年磨一剑”,在国内形成了先手优势,拥有比较完备的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2022年软件业务收入达到2600亿元。第二个引领强,聚焦效应显著。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2058家,高新技术企业1007家,专精特新企业达43家,独角兽瞪羚企业达52家,上市企业共15家,拟上市企业培育库企业近70家,已汇集超34万从业人员,形成了梯度培育的科创企业矩阵。第三个氛围浓,产业生态优化。推出“1+6”等政策包与多元化的“数字场景”,打造“及时雨”政策直达平台,设置“7×24小时不打烊”的虚拟服务专员,成功入选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培育名单,“双创”工作六年四次荣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数字经济看雨花”已成为特色标识。


◆未来,在万亿级产业集群格局中打造软件“名区”

我们提出了全面创新、全域高新“两全两新”的发展目标,全面创新是更新观念推动发展,全域高新是优化布局做强产业,用“软件+”思维持续培育新的增长点。首先是通过迭代升级强链。以算力算法为主导,通过软件产业升级为算法产业,软件名区升级为算法名区,加快共研和推广国产自主的开发语言、数据库、操作系统、开源技术和核心软件,算法提升势必换来效率提升,持续巩固扩大既有赛道的优势地位。第二是通过系统挖潜补链。积极主动对接华为、中兴、航天科工、十四所、玻纤院等龙头企业,锁定一批产业链相关的目标企业名单,通过整合产业生态圈,摸清产业链上下游,在招引和培育两端发力,以保持固有优势。通过科创金融赋能,积极争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先行区,积极打造“及时雨创贷”品牌,建设科创金融综合服务中心元宇宙线上平台,发挥“股权投资+基金运作+产业服务”模式优势,探索科创票据创新模式,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参与改革,投入到关键技术领域和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第三是通过软硬结合延链。科学规划布局,通过“硬”的产业导入,持续补强区内产业体系,主要是突出都市工业这一重点方向,在布局上以绕越高速为界“空间上两片”:以南的大板桥片区57.3平方公里以开发区为中心,推进“都市工业园”“特色楼宇”建设,用软件的优势吸引更多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项目落户雨花,形成新的增长点,聚力“打造新滨江”;以北的软件谷核心区域70平方公里,深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全面“建设数字城”。



还有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一起来看:


问:下一步我市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做法有哪些?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波:


一是紧扣产业强市,增创特色优势。我们将继续发挥好现代服务业总牵头职能,推动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现代物流、高端商贸、文旅产业、体育产业、平台经济、总部经济、绿色经济9个重点领域完善工作组织体系,建立常态化调度和推进机制,加快构筑面向未来的服务业发展新优势。


二是发挥试点效应,澎湃发展动能。深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全面落实104项重点任务,突出市场化导向,在科技、金融、商务、教育、健康医疗等行业领域,对标世界一流,按照“非禁即入”的准入原则,分类放宽准入限制,改革完善监管模式,支持各类外资机构、企业、人才、业务在南京加快落地。对照江苏省政府发布的《南京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抓紧落实支持完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等多项任务和举措,加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快构建广渠道、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激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新动能。


三是壮大市场主体,释放发展活力。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精神,落实我市促进民间投资发展10条政策措施,丰富服务业企业投资机会,助力拓展市场空间。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积极扶持服务业企业“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围绕重点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加强调研走访和帮难解困。用好“宁企通”等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应享尽享,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支持行业联盟、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上下游产业链、产业生态圈企业融合共促。


四是狠抓工作落实,夯实发展基础。为深入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细,我市印发了《南京市2023年服务业发展目标任务》。《目标任务》全面贯彻省、市部署要求,围绕我市服务业年度目标,细化分解了综合预期性指标、结构性指标、各区目标、各行业部门目标。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实干导向,以深入开展“五拼五比晒五榜”竞赛活动为契机,加强服务业运行监测分析、问题研判、任务跟进,充分发挥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形成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问:南京在推动农业产业链发展上有哪些做法和成效,下一步在强链补链延链方面有哪些重点举措?


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明水:


南京立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定位,把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为重要任务。重要农产品生产方面,2022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07.3万亩、产量99万吨;蔬菜播种面积120万亩、产量280万吨;水产养殖面积53万亩、产量16万吨;规模猪场46个,肉类产量4.6万吨、禽蛋产量3.9万吨,建成高标准农田145万亩、市级标准化菜地91个、设施蔬菜园艺面积85.6万亩。科教资源方面,南京有南农大、省农科院等一批有实力的高校科研院所,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南京国家农高区集聚院士团队近10个、高新技术企业近60家;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2.8%。累计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467家、示范社296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6家(其中国家级10家、省级59家)。


下一步,我们将抓好四项重点工作: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驱动。充分发挥在宁科研院所、“一区一中心”优势,发挥产学研联盟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农业科技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与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共同建立市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发挥好创业创新带头人、青年大学生“新农人”以及每年100名“头雁种苗”等人才支撑作用,通过招聘、推介会宣传,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投身农业,结合农技人员培训等方式,全面提升农业人才技能水平,促进科技创新、农业人才与农业经营主体深度融合。


二是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求,建设高标准农田,落实“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建设规划,不断夯实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高水平发展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地区冷链物流中心,补齐产业链二、三产短板,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农机装备绿色化智能化“两大行动”,大力开展嵌入式招商、联动招商,重视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招引,为农业产业发展引入优质“源头活水”。


三是提高产业融合发展质效。着眼产业补链延链重点工作,推动农文旅健康发展,探索发展都市农园、主题创意农园、大中学生耕读教育实践基地、乡村特色体育基地等产业融合新模式,发挥“莱斯乡村”平台效应,打造乡村民宿特色品牌。以“食礼秦淮”“茉莉六合”“金陵味稻”等区域公用品牌为重点,扩大南京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守牢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两品一标”覆盖面。


四是强化精准服务做好保障。继续发挥“科金兴农”服务平台作用,以问题导向主动服务,解决好农业主导产业链中的强链补链延链问题。发挥“一区一中心”在服务农业主体和助推产业升级方面的优势。做好“农技耘”地方频道专家在线服务,让科技服务更精准更及时。发挥金融对农业的助推作用,“金陵惠农贷”“金陵惠农小额贷”“金陵农担贷”等政金合作产品已累计发放贷款超157亿元,缓解了各类农业主体的融资困难,我们将进一步用好科技服务和金融手段,不断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更多活力,增强发展动力。


问:溧水作为南京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板块之一,在推进产业迈上中高端上将如何发力?


溧水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刘佳:


为了贯彻落实产业强市行动计划,我区结合地方产业实际,形成《溧水区加快强链补链延链推进产业强区行动方案》。聚焦新能源汽车、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家居、储能与氢能产业,突出产业层级提升、创新主体培育、数字增智赋能和园区提档升级四大行动,力争打造“1+3+1”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


产业层级提升方面,提出巩固新能源汽车1个支柱产业、壮大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家居3个优势产业、布局储能与氢能1个未来产业。继续以新能源整车生产为重点,推动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壮大,集中优势资源支持专用车做强做大,优先抢抓和布局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汽车等蓝海市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千亿级迈进。积极抢抓储能与氢能发展机遇,开展溧水区氢能产业规划编制工作,制定了《溧水区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创新主体培育方面,一是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到2025年,要新增50亿元以上企业3家、100亿元以上企业2家。二是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到2025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0家以上、累计85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力争100家。三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到2025年,新增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10家。释放各类平台载体创新策源功能,孵化引育科创型企业500家以上。


数字增智赋能方面,一是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跨行业跨领域、行业级平台建设。每年打造不少于1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二是围绕重点行业为企业提供数字化改造免费诊断,鼓励企业实施生产线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技术装备自主可控能力。每年为不少于100家企业提供数字化改造免费诊断和个性化解决方案,到2025年,年均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企业200家以上。三是聚焦数字化制造、大数据领域,引导和支持企业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应用和迭代升级,打造一批应用场景。到2025年,发布应用场景300个以上,其中制造业应用场景120个以上。


园区提档升级方面,明确以开发区为主体、七个镇街为支撑的空间布局,每个园区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加强园区规划与配套建设,加强园区转型升级,加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构建产业生态圈。到2025年,开发区建成千亿级产业园区,打造一批百亿级的特色产业园区。


到2025年,溧水区产业规模总量明显扩大,创新能力大幅增强,企业质效稳步提升,智改数转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充分彰显,成为南京南部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问:前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到南瑞集团考察调研,听取了南京市打造智能电网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总体情况介绍,江宁开发区作为我市智能电网产业发展的核心板块,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上有什么具体举措?


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志海:


智能电网产业是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南京市“2+6+6”创新型产业集群之一,也是江宁开发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引进南瑞集团、南瑞继保、国电南自等龙头企业以来,我们着力打造智能电网产业集群,先后引进200多家智能电网关联企业,其中上市企业15家,拥有专业研发人员近万人。产业链条覆盖“发、输、变、配、用、储、调度、综合能源服务、电力网络安全”九大关键环节,掌握了全国自动化继电保护90%以上技术标准,在继电保护、在线状态监测、电网稳定安全控制系统等二次设备领域领跑全国。


为深入贯彻落实《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推动智能电网产业的强链补链延链,开发区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编制空间规划。规划将军大道以西、宁丹大道以东、佛城西路以南、吉印大道以北约7.7平方公里,作为智能电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全力打造“江宁开发区智能电网产业谷”。


二是拟定倍增计划。在《江宁开发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总体指导下,制定《开发区智能电网产业倍增实施方案》,以三大行动,统筹推进智能电网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在强链上,精准落实“领军企业聚合行动”。坚持做好存量和增量两篇文章,针对深耕开发区发展的智能电网链主企业,实施“一企一议”保障服务机制。聚焦智能电网产业招大引强,紧盯中国电气工业100强企业,全力争取其在开发区投资布局。在补链上,积极推进“科技尖兵行动”。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加快攻克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前沿技术,推动核心产品迭代升级和新技术赋能,提高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积极引育“高精尖缺”人才,加快建设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研究院等创新载体,搭建智库平台。在延链上,深入开展“产业延展行动”,在巩固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继电保护、调度自动化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基础上,重点向发电侧和应用侧两端发力,积极拓展储能设备、储能系统集成、新能源智能接入、能效管理、能源安全等赛道龙头企业投资项目以及新兴潜力项目。


开发区将深入开展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工作,推动建设研发制造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人才培育中心、标准质量中心、应用示范中心,将智能电网产业打造成为世界级智能电网产业核心区、能源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策源地、全要素完备的国际生态智电谷,力争到2025年,开发区智能电网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规上企业突破110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突破60家,培育引进国内国际业内顶尖人才不少于40人。



来源:南京发布